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总理修士”,是清末民初的一位外交奇才,3次出任国务总理,但最终看破官场和红尘,进入天主教修道院做修士。著有法文版《回忆与浮想》,此书被泽成9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译成英文版时作者有意把标题改为《通向孔子和基督之路》,突出儒家文化对自身的影响,认为儒家文化有着知识和精神的传统,在生活中对德行关切,重视孝道操练,对至高者膜拜,这些都引导他走向耶稣基督。他就是陆征祥。
陆征祥,字子欣,生于上海一个家道中落之家。2岁受基督教婴孩洗。8岁丧母。父亲担任英国伦敦会传道教师,使他从小打下圣经基础。1884年就读上海广方言馆,主修法语,后又赴北京同文馆继续研习法语8年。
1892年,年仅21岁的他随清未外交家许景澄出使俄国,任中国驻俄公使馆翻译,在那里14年,先后效力于三位公(大)使。
第一位公使许景澄成了他思想上的导师,这位外交家致力于获得西方人精神力量的秘诀,他曾对陆征祥说:“欧洲的力量不在于它的军械,也不在于科学,而在于宗教……以后,在你任期结束后,你或许有机会作进一步考虑。你要在最古老的宗派里选择最古老的修会……一旦你获得了基督宗教的勇气和力量,你就把它们带走并将其献给中国。”
他还提醒陆征祥,上海徐家汇发展得那么好,得益于三百年前明末徐光启打下的根基,因着徐光启信仰天主教,一个现代化和福音化的徐家汇在17世纪开始被开启。
1899年,不顾众人反对,陆征祥与比他大16岁的比利时天主教信徒培德女士结为伉俪。1906年升任驻荷兰公使。1912年,在他41岁那一年,皈依天主教。
陆征祥从基督新教走向天主教有其心路历程。他欣赏天主教教会内部统的教义、教阶和教令,以及使徒统绪;天主教也为人内心良知抉择提供明确导向,为社会和国家提供稳固根据,所以他对天主教特别感到亲切。再加上他的天主教妻子有着美好的信德、简朴的品质,从来不强迫他皈依天主教,这反而使他对天主教越来越有好感。
1015年因迫于袁世凯压力,陆征祥代表中国被迫签署二十一条。那是他一生中最沮丧、最压抑的时期。
一战后在召开的巴黎和会上,他坚决维护民族国家利益,拒绝在《凡尔赛合约》上签字。因着在外交方面不能为祖国维护利益,1920年12月,他决定离开外交部,转而担任国家饥荒赈灾副总指挥。1922年,陆征祥因夫人培德患高血压、脑溢血,需长期卧床休息,遂遵医嘱携其前往瑞士卢加诺居住静养。1926年4月,共同生活27年的比利时籍夫人去世。
妻子去世后,他备感孤独。在不断默想耶稣生平、事工、道德以及身体受难的过程中,他清楚地意识到,上帝呼召他要从天主教徒转变成修道院修士。这意味着他要在知天命之年开始学习拉丁语和神学,并要在修道院过自食其力的生活。
1927年10月,他正式成为比利时布鲁日圣安德鲁修道院中的一员。修道院生活简朴,每日劳作、祈祷、研经。但这样的生活,陆征祥认为值得,因为每个人走向上帝的征途不一:有人寻求真理;有人寻求美;有人寻求健康与安宁;有人致力于拯救社会和国家的不幸……而他,则是为了更好地与上帝紧密联系,更好地纪念他的妻子。
进入修道院后,陆征祥渐渐意识到,他的皈依更应该是一种呼召。不是外在的某些因素和个人的宏伟蓝图让他决定皈依上帝,而是上帝给予他的呼召和引导。
1929年,他立下“三绝”誓言,即绝财、绝色、绝意,决心终生修道,成为正式修士。
在修道院修习8年之后,他又意识到上帝要带领他进入一种全新的生活,即成为神父。1935年6月29日,64岁那一年,他正式晋升为本笃会司铎。
抗战全面爆发后,陆征祥虽然脱离俗世,地处异域,却心系祖国。他主编《益世报· 海外通讯》栏目,为英文版《中国教会发出的呼声:1931--1932,1937--1938》作序,向海外介绍中国人民浴血反抗侵略者的情况以及在抗战中所受的苦难。
1945年,他被教廷封为圣安德鲁修道院名誉院长。1949年1月病逝于该修道院,享年78岁。
《天风》2015年7期54--55页拂尘处。作者: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包兆会。2016年5月21日礼拜六06:13复制,2016年5月25日礼拜三15:30审核校对。
《天风》2015年7期汇总http://www.jdjcm.com/wenzhai/1610.html
《天风》2015年1--12期汇总http://www.jdjcm.com/wenzhai/1856.html
《天风》2014年1--12期汇总
http://www.jdjcm.com/wenzhai/1072.html
历史文化名人信仰系列之十九:陆征祥
「那善于管理教会的长老,当以为配受加倍的敬奉。那劳苦传道教导人的,更当如此。(提前5:17)」
历史文化名人信仰系列之十九:陆征祥
微信扫码完成奉献

随手转发,您将成为本文第 位福音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