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尼狄克(480--547或548),又译圣本笃,被公认为西方隐修传统的伟大改革家,本尼狄克修会的创始人。
480年左右,本尼狄克出生于努尔西亚的一个贵族家庭。少年时代曾在罗马学习文学,但不久后逃离了同学们的放荡生活方式,离开了罗马。
格利高列这样描述本尼狄克离开罗马的举动:“他把刚踏进世俗中的脚撤了回来,认为文艺的研究是许多灵魂丧亡的机会而加以轻视,于是放弃家庭和祖产,为赢得上帝喜悦而穿上了修士的服装。他离开了罗马,看似无知无识,却有高尚的学问;好像目不识丁,却有卓越的智慧。”
本尼狄克在撒宾纳的山区里(在罗马附近)过了三年隐修生活,他住在苏比亚科附近的山穴里,过着祈祷和严格刻苦的生活。
本尼狄克圣洁的名声吸引了很多门徒,纷纷慕名前来向他学习。附近的维克瓦罗隐修院聘请本尼狄克做修院的院长,后来他发现该院修士不守规章,也不服从他的训诫,因此他选择离开。
大约在529年,本尼狄克在卡西诺山建立了本尼狄克会第一座隐修院,这个隐修院成为日后本尼狱克会的摇篮与中心。本尼狄克在这座修道院侍奉,一直到547年或548年安息主怀。
上期我们介绍过的安东尼,活跃于埃及及其周边,以独居隐修方式为主。另外一位初期隐修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帕科米乌,他在埃及南部创建了基督教的第一座隐修院,以集体隐修方式为主,隐修士们聚居在一起成为团体,共同举行礼拜、着统一服饰,在院长的统一领导下过着隐修生活。
这两种隐修方式在埃及并存且发展迅速,慢慢扩展到帝国的其他区域,在东方发挥了深远的影响。隐修主义真正被推广到西方,要归功于亚历山大主教阿他那修,直到4世纪中叶以后,东方的独居隐修与集体隐修才真正在西方确立。
正如东方隐修主义一样,西方隐修主义在初期发展时并没有统一的、能够被各修院公认的会规去约束、指导隐修的活动。因此,在西方隐修主义初期,各修院处于混乱状态。而对这一现象进行改革与重新确定会规的便是本尼狱克。
大约在534年,本尼狄克编写丁一部《隐修院生活法典》,即人们熟知的《本笃会规》。这部会规的颁布,充分显示了本狄尼克对于人性的深刻把握与理解,也从中看出他作为罗马人注重法律与规定的精神特质与组织才干。
这个《会规》建基于修道传统,同时也出自本尼敬克自身丰富的隐修经验与理解。它详细规定了隐修院的组织管理、修士的职责和日常生活、信仰活动以及对外联系。“本尼狄克《会规》的特点是教导者的智慧、有节制的克苦、适应性和组织上的能力。它的目标是跟随基督。”
本尼狄克认为,隐修院应该是基督战士自给自足的永久性要塞。院长是一院之首,所有修士必须绝对服从他,但在重大问题上必须由全体弟兄共同协商。
本尼狄克在《会规》的序言中这样写道:“修士是这么一个人,他放下自己的意志,以使自己能够在主基督、那位真正君王的带领下征战,这样的人被描述为战士,在一套规则与一位修院院长的带领下去服役 修……院院长是在他的谦卑与对所有人的敬重中设立整个群体的标准。”
隐修院生活的主要内容包括敬拜、劳作、读书。在本尼狄克看来,敬拜无疑是修士的首要职责,以荣耀上帝为最重要的目标;在敬拜以后加以劳动,以便能克服身体中的懒惰、欲望;读书则是为了提高礼仪文化。
本尼狄克所建立的隐修院,以及建立的本尼狄克修会体系,逐渐成为敬拜与灵修的重要基地、工业的中心、文化传承的载体。修士们每天要举行七次礼拜共四个小时。隐修院在很多荒芜、落后的地方开垦,并将先进的耕种文明和生活方式传递给邻近的农民。修士们读圣经和其他书籍需要明白拉丁文,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慢慢梳理了古典知识和神学文化,同时修士们也被要求搜集以及抄写古典经卷或各地的手抄本等,这样的举措拯救了许多古典文本和古教父的著作。
在帝国混乱时期,正式的教学活动受到很多局限与削弱,而诸多隐修院逐渐成为著名的图书馆、高级教育和神学知识传承的载体,成为主要的学术中心。
本尼狄克隐修制度被誉为西方早期最佳的隐修制度,这项制度使修道生活组织化、制度化,后来经过罗马传教士带到德意志和英格兰,后传入高卢地区,奠定了西方隐修生活的根基,被西欧各修道院普遍采纳与遵行。
《天风》2015年10期53页拂尘处。作者:上海国际礼拜堂牧师赵鑫。2016年8月5日05:56扫描,2016年8月19日14:20审核校对。
《天风》2015年10期汇总http://www.jdjcm.com/wenzhai/1731.html
《天风》2015年1--12期汇总http://www.jdjcm.com/wenzhai/1856.html
《天风》2014年1--12期汇总
http://www.jdjcm.com/wenzhai/1072.html
本尼狄克
「那善于管理教会的长老,当以为配受加倍的敬奉。那劳苦传道教导人的,更当如此。(提前5:17)」
本尼狄克
微信扫码完成奉献

随手转发,您将成为本文第 位福音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