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在圣道与世界之间筑桥——读斯托得《讲道的艺术》(一)
在今日汗牛充栋的出版物中,让人开卷有益的书籍并不多见。如果说有哪一本书让你每翻开一页,都有不容错过的精彩,那么,斯托得牧师《讲道的艺术》无疑是其中之一。作者在“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75岁高龄,写下了这本堪称经典的作品,是作者一生积淀的水到渠成之作。作者坦承,在接到写作本书的邀约时,他也在自问:论讲道的书,在英语世界,已经多得数不胜数,在他漫长的侍奉生涯中,就读过将近100本论讲道、传播和相关主题的书。那么,为什么要有这101本呢?这101本,既然名为《讲道的艺术》,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一、为教会把脉,回应什么是真正的讲道
作者认为,“要使教会恢复健康与活力,或带领会众在基督里长大成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恢复真正的讲道,忠于《圣经》、针对时代的讲道。”那么,现今教会的讲台侍奉是什么样的真实光景呢?
比如美国教会,是当今教会生机与活力的代表。但是正如斯托得所言,善意的观察者会发现,社会上犯罪、暴力并未有根本地改善,离婚率依然居高不下;若论教会增长的快速和基督徒的热心,亚洲地区无疑是值得称道的,但坦率地说,增长的外表之下,有浅薄和不稳定的迹象;在欧洲,教会世俗化的结果,使讲台的缺乏生气、拘泥形式。
一个普遍的现象是,现今的许多牧师,没有充分发挥他们讲道的恩赐,“许多牧师根本就是行政人员,他们侍奉的象征是办公室而非书房,是电话而非《圣经》。”从教会历史来看,可以说,教会的衰微总是伴随着讲台的衰微,反之,教会的复兴也是从大有活力的讲台侍奉开始的。“教会若要再度蓬勃发展,最大的需要是恢复忠实、有力、根据《圣经》的讲道。”
真正的讲道,一是忠于《圣经》,二是针对时代。不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说而已,而是要意识到,“今日的讲道任务极其艰巨,我们要筑桥横跨圣道与世界,神的启示与人的经验,要正直、中肯地将两者相连。”这是传道人无法回避的责任,如同《诗篇》139篇提醒的那样,无论我们在哪里,都不能逃避神。“因此,神的呼召重新临到我们,要我们花时间去研读、预备,并且定意要以真挚、热诚、勇气与谦卑来讲道。”既然神呼召我们在人类社会里向人类社会解释他的话,我们就要记住一个事实:讲道不只是会众在听,更重要的,是神在听。
二、讲道是筑桥:跨越《圣经》和世界之间的鸿沟
对于今天的人来说,福音的好消息究竟意味着什么?《圣经》真理和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是两个需要跨越的深渊。讲道,就是架设两者之间的桥梁。“讲道是筑桥”,这是《讲道的艺术》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比喻,也是斯托得毕生孜孜以求的一个目标。
今天的讲台,常处于两个极端。要么,是停留在深渊的这一端,是脱离生活的干巴巴的教条式宣讲,听起来味同嚼蜡、昏昏欲睡;要么,是停留在深渊的另一端,拿《圣经》做引子的时事杂谈或街头巷议,或只拿《圣经》作为自己观点的注脚。前一种人,关注《圣经》中的教导乃至细节,但对于现今“商人的罪、时代的诱惑、当今的需要,他几乎全然不提。”(司布真)后一种人对现代世界的变化十分敏感,只注重时代性,忘却了真理。如何能依据《圣经》讲道,并能让这永恒之道进入人真实的生命呢?
杰出的筑桥者,在教会历史上不乏其人。古以屈梭多模为代表,今有卡尔·巴特为证。屈梭多模被称为“金口”,因为他的信息兼具永恒性和现实性。卡尔·巴特也注意到,从牧者的立场来看,他要向活在各种矛盾之中的人说话,所说的,又必须是《圣经》永恒的信息。所以,传道人应当“一手拿《圣经》,一手拿报纸”。在斯托得看来,筑桥的工作,就是让神的话语,进入并照亮真实的世界,这个真实的世界,“就是他们在其中生活、相爱、工作、游戏、欢笑、悲戚、挣扎、受苦、成长、死亡的世界。”
保罗也说过:“所以,我奔跑,不像无定向的;我斗拳,不像打空气的”(林前9:26),否则,没有针对性,再好的道种,也会像气泡一样,蒸发在半空之中。斯托得牧师要我们谨记,“讲道有对话的特质”,而不是一个人在台上独自。对话式讲道,是传道人和会众之间有交流、有回应。有的小型聚会,听众常常以“阿们”、“是的”来回应讲道,和传道人互动,借以表达内心的共鸣。但在大型教会,交流互动的方式适合斯托得提倡的“安静对话”,传道人得带出听众心中的困惑、问题,然后回答这些问题。
保罗在《罗马书》中有极佳的示范:“这样说来,犹太人有什么长处,割礼有什么益处呢?凡事大有好处,第一是神的圣言交托我们。……”(3:1—8)接下来又是一个问与答:“这却怎么样呢?我们比他们强吗?决不是的!因我们已经证明:犹太人和希腊人都在罪恶之下。……”(3:9—20)这就是讲者和听者之间的对话、互动。
三、如何筑桥:研究探索深谷两边的领域
有一位年轻的传道人,家中有一个好习惯:每逢他准备好讲章之后,全家人就聚集在餐桌边,围绕他的讲章展开讨论,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改进的建议。这有点像斯托得牧师建议的小型智囊团,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闭门造车的效果,不如大家群策群力。大家一起努力把《圣经》的原则与当今的情况联系起来,这本身的讨论过程,会爆发出许多具有启发性的星星点点的火花。
斯托得牧师鼓励牧者培养研究的习惯。研究集中于深渊两边以及如何架桥。有许多先贤在这方面为我们作出了典范,比如在研经上深具属灵洞察力的摩根,没有受过神学教育,也没有大学文凭,但他每天早晨六点就开始研究。司布真有句名言:“不学则无以为师。在研究方面不再撒种的人,在讲台上就没有收成。”
有的人认为上年纪了,视力差了,思维也不再敏捷,就慢慢放弃了研究。这显然也不是理由。斯托得牧师引用一位主教的话说,有一个“四十五岁现象”,一些牧者大约在四十五岁左右的时候,不再认真努力地读书和思考,更有意思的是,“如果他是英国国教高派教的一员,他就变成顽固分子;如果他是福音派的人,他就会变成感伤主义者。”要避免变成顽固僵化或感伤的人,就不能停止研究和思考。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悔改”,“唯有对基督和他的命令常怀清新的异象才能把我们从懒惰中救出来。只有经过研究,我们的讲道才会清新、忠实、切合实际,而且十分简单,容易明白。”
深谷的这一边,是《圣经》的研究。斯托得牧师认为,《圣经》研究有三个特征。一是广泛,传道人每年至少要读一遍《圣经》,将神的话语融化在我们的血液之中。二是要存谦卑的心,向神的话语敞开我们自己。带着渴慕的心,留心神的话,不曲解其中的意思,不逃避带给我们的挑战。三是要有期待,特别对于熟悉《圣经》的传道人来说,要防止灵性的陈腐。
为此,除了读经和《圣经》注释书之外,还要读一些历史神学和人物传记,传记能带给人平衡、智慧和鼓励。斯托得建议每个教会都要建立一个小型图书馆或阅览室,让牧师和信徒可以借阅、交流。
深谷的另一边,是我们置身的这个世界。斯托得牧师建议我们通过倾听、观察、读报等方式来了解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了解人们行为的动机、信仰在其中的作用,或者是什么样的因素阻碍他们活出信仰等等。关于保罗屡次提及的“软弱的弟兄”,是一个需要分辨的重要问题。斯托得牧师在他所处的背景中简要讨论了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下,大有研究讨论的迫切性,但就这个问题来说,我们对深谷两边的研究都不够。
当初读斯托得牧师的《以弗所书注释》,我发现他在解释“主仆关系”的经文时,对当代社会的劳资关系领域也十分熟悉,并有力地以经文来回应其中存在的问题。
其中的秘密,在《讲道的艺术》中可以找到。原来他组建了一个特别的读书小组,专门选读一些世俗的书籍,和小组成员一道探讨和了解世俗的思想,并以基督教的思想来回应和抗衡。“从我们所读的书,所看的电影和戏剧,以及我们所引起的讨论——不仅增加我们对现代世界的了解,同时也激发我们同情陷落在失望、绝望中的人,坚定我们的信仰,并重新燃起我们基督徒的使命感。我谨向所有的牧师推荐这种小组的价值。”
此外,他发觉掌握一些数据也很重要,比如,如果我们根据《圣经》解释有关工作的教义,若能以眼下就业率作为背景,我们的解释就更有意义。
深渊的两边,都需要研究,这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既然蒙召将神的话语传达给这个世界,就必须以此作为毕生的功课。《诗篇》139篇,是作者讲道、教导和写作本书的动力,也是作者能够突破各种困难的秘诀:我们不能逃避神,这是事实;同时,神的手一直在拉住我们,这也是事实,神不仅眼目和手在我们身上,他的耳也向我们的话语和祈祷敞开。
《教材》2013年6期137--141页书香阵阵, 2013年12月29日22:30扫描,2014年1月3日15:50审核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