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服与基督教源流考究

学位服是学位获得者在学位授予仪式上穿戴的正式礼服,是其获得学位的标志。世界各国、各校的学位服基本款式大同小异,然而,学位服都很肥大,像神父、修女所穿的圣袍,那是因为学位服起源于基督教。
    
在中世纪初期,罗马帝国灭亡,希腊和罗马灿烂的古典文化被摧残,迅速走向衰弱,罗马基督教会成了古代文化主要的承继者和传播者。到了十二世纪,由于基督教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神职人员帮助主教管理他们的教区。于是,陆续出现了修道院、大主教区学校和教区学校。大主教区学校设在大主教区内,教区学校设在神职人员所在的村落。教会利用这些场所,对教士和修士进行读、写、算和基本教义的教育,他们采用古典文化的一些成果,逐步形成了被称为“七艺”(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音乐、天文)的学习课程。这些学校的教师在意大利被称为博士(Doctor,来源于拉丁文doctoreum,意即教师),而在巴黎则把教师称为硕士(Master,来源于拉丁文magister,意即教师,师傅)。
    
在中世纪的欧洲,城镇里的男男女女都穿长袍,寒冷的大厅和透风的建筑使得人们不得不披上拖及地板并连着头巾(hood,兜帽,又叫坎肩)的长袍。这些长袍和头巾制作的原料和颜色,由各人的财富和社会地位决定。在早期大学中的学者都是修士,他们的穿着自然与其在修道院的地位相一致,身上穿土褐色长袍,用头巾保护他们的头。于是,这种修士的黑色长袍和头巾演变成了今天大学流行的礼服,不但学校毕业典礼的仪式上要穿,其他一些重大庆典也要穿。
    
后来,长袍和头巾开始采用较为明亮的色调,不同学位的礼服也逐渐变得有些不同。学士、硕士、博士的礼服样式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头巾上。过了一段时间,头巾不再与长袍相连,成了一件单独的物品,人们把它戴在头上。到了十五世纪,帽子开始流行,头巾几乎成了饰物,人们穿它时,把它从头顶顺着脖子往下套,披挂在肩上,向后背垂下来。于是,学校礼帽应运而生。
    
最初的学校礼帽的形状起源于硕士学位的符号,有几种不同的形状,有的是圆形,有的是方形,有的在帽子中央有一簇装饰物。今天的流苏(tasse1)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只不过更精致罢了。牛津大学最先采用平低方形礼帽(mortarboard,意即灰泥板),民间则建议学校礼帽应做成学者的一本书那样的形状,这样更能表现它的学术含义,更有书卷气。
    
明朝时,学位服传入我国,当时西方基督教、天主教传教士来中国兴办教会学校,并附带了学士服。鸦片战争后,更多的传教士来华,以及清朝留学生到美国留学,加深了人们对学士服的认识,更多学士服及其照片被带入中国。
    
我国目前实行的学位服,是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决定统一制作的,它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世界惯例。参照国际标准,我国学位服也由学位帽、流苏、学位袍和垂布四部分组成,款式、颜色与世界惯例大致相同,区别仅仅是学位袍在袖口处绣有长城图案,袍的前襟纽扣采用中国传统的布制黑色“如意”扣,套头三角兜形垂布采用织有中国民族特色花纹的织锦缎制作,带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民族特色。
 
 
《天风》2013年12期31页史卷拂尘,2014年1月5日22:27扫描,2014年2月13日14:46审核校对。

「那善于管理教会的长老,当以为配受加倍的敬奉。那劳苦传道教导人的,更当如此。(提前5:17)」

智华

学位服与基督教源流考究

微信扫码完成奉献

随手转发,传扬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