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创立自立会
基督教传入兴平后,1904年张子宜在兴平加入基督教,接受西方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了解到西方的工业发展,思想颇有触动。辛亥革命后,由于当时反洋教运动遍及全国,而基督教自立会亦纷纷在各地出现,他于1913年春与刘丹芝牧师、王树棠牧师、聂梦九长老、张亚雄总干事以及几十位基督教爱国人士等发起成立了西安中华基督教自立会,任牧师。西安基督教自立会成立时签名赞助有240多人,声势浩大。西安中华基督教自立会成立初期,颇为艰难,得到许多爱国基督徒的援助。日常教会事务由张子宜牧师主持,1918年由张子宜牧师经手购地建成西安中华基督教自立会西新街礼拜堂及附属房屋(今西安市新城区委所在地)。西北军著名将领张之江为虔诚基督徒,捐赠一千银元给自立会,支持中国基督徒自办教会。1921年冯玉祥督陕时,捐助扩建礼拜堂。西安中华基督教自立会与全国各地基督教自立会并无组织关系,1948年,聚会人数有一千多人,在当时西安各教派中人数最多。自立会创立初期创办一所小学。张子宜还在兴平桑园和长安县杜区创立自立会分会,在西安孤儿教养院开设布道所,并建有教堂。
1930年,张子宜等十七人发起成立基督徒农工服务团(陕西),以改良农业、提倡工业、振兴教育、发扬福音真理、促进人类幸福为宗旨,在陕西省泾阳、高陵两县购地3000亩以作基产。张子宜认为我国幅员广大,人民众多,土地肥美,气候温和,宜乎物产丰盈,民富国强。但现实却恰如其反,推原其故,百事守旧,不知改新,此最大之原因。
张子宜1927年任西安基督教青年会董事长,促进青年人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社会服务,并在基督教青年会举办禁毒会、英文补习班等。在任职基督教自立会、青年会时,他在兴办教育、赈灾救灾、普及文化科技、宣传抗日救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张子宜将宗教思想用于爱国和为民服务,用于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在教育、扶贫、济困、救灾、助残等方面发挥有益作用,深受百姓赞扬,至今人们还经常讲述他许多感人动人、为民爱国的故事。
投身革命大义凛然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由张渊介绍,张子宜加入中国同盟会,负责陕西省西各县同盟会员的联络工作。1909年协助张渊主持西安中等实业学堂(西北大学前身学校之一),并以此校作为同盟会活动的据点,以合法的身份秘密从事推翻清政府的活动。清末,他在兴平因从事推翻清政权被捕入狱险遭不测。宣统三年(1911年),在西安起义前夕,他受同盟会指示,准备兴平的起义。并在西安起义后率先响应,在兴平被公推为民团团长。兴平光复后,又抗击甘肃清军的反扑。民国元年(1912年),革命党人受到新成立的军政府一些人排斥,张子宜辞职。
民国三年(1914年)陆建章督陕,开始残杀革命党人。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1916年2月张子宜因反袁逐陆起义,被陆建章逮捕押于西华门陆军监狱。张子宜信仰基督教,在监狱时生死未卜,以读圣经来安度自己纷乱不安的心情。他立志:“如我罪应被斩,请神救我灵魂;万一生还,终身愿为神所用。”在被捕的三十余人中,唯张子宜一人获释。这件事对张子宜的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此开启了张子宜更为务实的新人生。
创办孤儿教养院
从狱中出来后,张子宜萌生了开办慈善事业,实业救国的想法。1921年,陕西开始闹起大饥荒,灾民遍野、家破人亡的惨剧不时上演,孤儿流离失所。张子宜邀约一帮志趣相投的好友喝茶,谈到当前的灾荒和社会情况,想在西安办一所孤儿院,得到了高增爵、郭希仁、唐慕汾、王仲和、孙奉堂、杨叔吉等诸公一致赞成。在宣传及捐款稍有眉目时,陆绍文(陆建章之子)捐赠了满城今解放路民乐园北二十亩地,后又落成十余间房,开始收容孤儿。1922年重阳日,正式宣告孤儿院(今西安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和西安市儿童福利院前身)成立。1937年,孤儿院收容400余人,最多时有1000多人。
张子宜品行高洁,致力于慈善事业,在当时的政府和社会上口碑极好,广有人缘。受张子宜慈善精神的影响,多年来社会各界和百姓向孤儿院捐款捐物,以献爱心。孤儿院利用这些捐赠不断修建房屋,收容孤儿。
以租、以工力求生存
1939年,日机轰炸西安,孤儿院被迫迁至南郊新开门村,后又迁至翠华山北麓太乙宫镇,购地建房。到太乙宫后,孤儿院原址出租,其房舍一部分被胡宗南军队占用,后经宋美龄出面收回租金。1935年,陇海铁路开通后,商业有了大的发展,加之抗战时期西安成为大后方,官民、商贾、逃难人蜂拥进西安,民乐园和解放路成为热闹的商业区。为民着想的张子宜决定将其尚未被胡宗南军队占用的房子加以改造,搭建大棚设立800摊位,创办了一个商品买卖市场(民生市场)。1946年8月6日开业,招募了一批商贾和百姓经营五金、日用百货等,“其市场是今上市公司西安民生前身。张子宜通过出租民生市场摊位来解决孤儿院孤儿学习和生活的费用。同时组织孤儿院儿童自食其力……经过教养熏陶,使孤儿们有健康的体魄,科学的头脑,爱国的思想和自由、平等、互助的精神,通过具体切实而又生动活泼的教育,把他们真正培养成健全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无私奉献人民称赞
张子宜前半生积极投身政治活动,是一腔热血报效国家;后半生致力于慈善事业,将“善行”贯穿到人生的终点。他把浓浓的情给了那些无家可归的孤儿,以私立而不是官办的性质创办的孤儿院,开明接受来自各方的捐赠,在灾难深重的那个年代,为失亲的孩子们撑起一方天地。张子宜以自己的大爱为社会担起了一份责任,为困境中弱小的儿童提供了关爱和救助,为他们挡住了人生凄凉的风雨。于国,他劳苦分忧:于家,他却疏于关照。以至亲友多有怨言,说他不顾及家属和亲人。
当张牧师逝去时,那蜂拥而至的送行人群,一张张陌生的面孔,痛彻心扉的哭声,叩击人们的心。张子宜用“行”书写的人生,温暖和改变了千万个孤儿的心和人生,他的人道主义和慈悲心点亮了一盏社会良知的灯,凝聚了社会各阶层向善的心。
1950年8月,张子宜牧师无偿将孤儿院交西安市人民政府接管,改名为西安市子宜育幼院。他仍任院长直至逝世。当时,张子宜牧师仍任自立会牧师,在第一届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会议上讲话,拥护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西安自立会在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国庆节时,张子宜牧师应邀参加陕西省暨西安市国庆观礼。1961年10月,张子宜牧师在西安应邀参加陕西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会,会后领导和辛亥老人合影留念(张子宜在第一排就座)。
晚年张子宜耳不聋,眼不花,身体灵便,热爱新生事物,关心国家大事,事业心不懈,每天看政府给他订的《人民日报》。在政协活动中,积极提出建议,并撰写了关于辛亥革命、反袁逐陆、创办孤儿院和精业公司(反袁机构),以及西安围城见闻等回忆文章(原稿现存陕西省政协)。
当年,国民政府在南京拟委之以政府部长级以上高官,张子宜辞谢了;而在三秦为陕西人民谋福祉,为社会和人民奉献长达70年,深受陕西人民爱戴和社会称赞。张子宜热爱祖国,热爱教会,颇为基督徒尊敬和敬仰。
他常寄语子孙日:“积财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德于冥冥之中,以为长久之计。”他一生不置私产,未给子孙留一分钱财,却给社会留下巨大财富(孤儿院资产折合今三十亿元人民币以上),更重要的是为社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张子宜牧师于1964年12月13日晚在西安市东三路家中逝世,享年84岁。15日西安市人民政府民政局代表政府公葬(土葬,用西洋式基督教葬礼)于西安市南郊三兆公墓特干区,1976年11月由家属移葬于故里今兴平市南韩村。2013年5月,张子宜牧师墓被兴平市人民政府列为兴平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8月,张子宜牧师被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文明办遴选为体现陕西精神的杰出人物。称张子宜是陕西宗教界著名的爱国人士;称张子宜为陕西慈善第一人;称他前半生以革命著称,后半生以慈善著名;称他一生为国不谋身,谋事不为己,毕生为民谋福祉。
《天风》2013年第7期50--52页史卷拂尘,2013年10月02日17:12扫描,2013年11月06日10:20审核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