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国老师请我们去她家里午餐,饭后甜点是老师特意在我们用完餐后现做的巧克力饼干,为要向同学们展示做饼干的全过程。只见她拿出面粉及各样做饼干需要的原料,如巧克力、黄油、糖、鸡蛋等,又拿出各类大小不一的量器,准备工作做好后,便照着面粉包装上的说明书,按着步骤加入面粉200克、巧克力100克、黄油100克……一切都严格按照标明的量来,不同用料,用不同的量器量入,确保各样原料都按着要求,不多也不少。
那天老师做的饼干不多,但用到的各类量器却不少。在一旁观看的我心里嘀咕:美国人也太死板、机械了,甚至觉得他们有点笨!虽然这种想法只是一闪而过。想想看,有多少人会那样严格按包装上的说明来做呢?至少我自己就不会,许多时候单凭经验或感觉,很少会像那样仔细地量度,差不多就行,多一点少一点关系不大。
但转念一想,能在做饼干这样的小事上严格按要求的标准来,那么对待生活中其他许多的事也自然会严谨不苟了,因为习惯已经养成。相反,不习惯按标准来,只凭感觉或经验,只按自我的喜好,不顾客观的现实,似乎比较聪明,做起来可能也省事、省时,可能也会被人赞为有创见,但养成了不按标准或规则的习惯,终有一天会撞车。
一日下午,正值一小学放学,十字路口过街红灯亮着,一位已过中年的妇女拉着可能是她孙子的小男孩无所畏惧地横穿马路。我曾以眼神提醒那孩子不要着急,但那孩子仍被奶奶拉着闯红灯,在过马路时,还不时回头看看仍然站在马路边上的我,眼神里充满疑惑迷茫。又曾经在十字路口见过一老人,在一车辆稀少的十字路口等候红灯,在他身旁有不少人见没有车辆,都纷纷过了马路,并且还有人不时回头看看这老人,他们嘴里虽没说话,但眼神分明在说:“这老人真笨!”
生活中总有不少的“聪明”人会嘲笑那些“笨”的人,因为他们不懂得变通,坚持做事的原则,固守着传统的道德底线,不作非分虚幻之想,不盲目跟风,不无缘由地追随某种潮流,不怕被人讥为“out”(过时),持守心中盼望,踏实做事、认真生活……他们被认为不够“聪明”,但他们活得坦然、敞亮、舒畅。到底谁才是聪明人?谁才是笨人呢?相信你有答案!
“但我愿意你们在善上聪明,在恶上愚拙”。(参罗16:19)
《天风》2013年第7期54页人在旅途,2013年10月02日17:16扫描,2013年11月06日12:48审核校对。作者:浙江神学院教师杨联涛。
《天风》2013年1--12期汇总http://www.jdjcm.com/wenzhai/369.html
《天风》2013年第7期汇总http://www.jdjcm.com/wenzhai/114.html
谁才是“笨人”?
若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文章报道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
转载务请注明本文来自:http://www.jdjcm.com/xintu/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