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与梁木

在《马太福音》7章的开始,耶稣论及到“论断”的问题,并告诫人勿要论断,免得自己被论断。“论断”原来是法庭上的用语,指将自己当作审判官,甚至是神,对一些问题和人行使审判权。耶稣更是形象地用梁木和刺的比喻说明人论断的危险:“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太7:3—5)
    
“刺”,原意是指木屑,从木材上剥落下来的小碎片,能轻易地被微风吹起,是细小到肉眼都不能轻易发现的东西。“梁木”,指粗大的木材,指“支撑建筑物的柱子或椽子”。柱子和椽子是房子的主要结构,也是房子里最为显眼的部分。刺,比喻小错小过,或者可以忽略不计的弱点,充其量只是让人不适不爽;梁木,则比喻大错大过,是无法隐藏、明显的大过犯。
    
“看见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这是一幅富有讽刺性的图画,也俨然是一种“五十步笑百步”的荒谬。其实,耶稣在此的讲论专指当时的宗教领袖,好为人师,对他人的小错小过大肆批评,却对自身的大过大错视而不见。法利赛人无疑是此种情况的最佳代言人,整天对耶稣和门徒的行为虎视眈眈,出现任何有违传统或遗传的行动,就大加鞭挞,绝不罢休,“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义、怜悯、信实,反倒不行了”(参太23:23),丝毫未曾觉察到自己的虚伪、放荡、勒索和污秽。这与中国人常说的“责人以严,待己以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人总是擅长寻找别人眼中的小刺,却发现不了自己眼中的梁木,对别人吹毛求疵,对自己宽宏大量。
    
同时,梁木也可以说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成见,或挡在眼前的有色眼镜,人永远无法在固有成见的状态下真正地认识他人,当然也无法看清真实的自己。就如一座失衡的天平,无论砝码如何精确,却永远不能测出物件的正确重量;也如一把刻度有误的尺,永远只能测出错误的数据,如若再用这错误数据去问责别人,实在是愚不可及的事。但是类似的事情却每每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也在教会中时常可见,因此而引起的割裂、纷争甚至是分裂实乃教会的不幸。
    
西方一句谚语说得好:“当你伸出食指指责别人时,别忘了其他的三个手指是指着自己的。”这似乎在告诫人,当你去指责别人前要思考,自己有和所指责的人同样的毛病吗?或是更大的毛病?在别人的错误中有你自己的责任吗?如果人人都这样思考,相信我们生活中的指责会少很多。这更是从侧面反映出太多的指责是多余和不对的。
    
芬乃伦说,如果要为完全下一个定义,简单地说,就是能容忍别人的不完全。诚然如此,不完美的我们没有理由更没有资格去要求别人完美。让我们谨记圣经的话吧:“只要存心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参腓2:3)
 
 
《天风》2013年第6期43页光中见光,2013年9月19日14:03扫描,2013年10月26日15:13审核校对。作者:浙江省宁波市基督教会总干事陈志华。
《天风》2013年第6期http://www.jdjcm.com/wenzhai/70.html
《天风》2013年1--12期汇总http://www.jdjcm.com/wenzhai/369.html

「那善于管理教会的长老,当以为配受加倍的敬奉。那劳苦传道教导人的,更当如此。(提前5:17)」

陈志华

刺与梁木

微信扫码完成奉献

随手转发,传扬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