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个真正的中国教会——中国教会领袖谈“基督教中国化”
吴耀宗:所谓自传,不只是“什么人去传”的问题,而更是“传什么”的问题……若要真的“自传”,中国的信徒就必须自己去发掘耶稣的福音的宝藏,摆脱西方神学的羁绊,清算逃避现实的思想,创造中国信徒自己的神学系统。这样,我们才能把耶稣的福音的真精神,表现在新中国的环境里。
——摘自《基督教革新运动的新阶段》,原载《天风》1951年1月30日,总246号
丁光训:三自从来不是为三自而三自的。三自爱国运动在发起之初所看到的远象,就是基督的一个治得很好,养得很好,传得很好的教会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主使我们看见,为要在中国把信徒们建立为主的身体,我们就必须效法使徒时代教会的榜样,服从神在圣经中的启示,吸取教会历史的优良传统和教训,让圣灵指引我们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的、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来。我们要敢于离开其他国家、其他时代、其他早先的追求所得和信仰象征。我们要让自己的灵性经历开花结果,使中国教会的智慧和身量,并上帝和人喜爱她的心都一齐增长。
--摘自《回顾与展望>,1980年10月6日中国基督教第三届全国会议开幕词
教会的公性的全部含义应当包括一个更本质的深度的问题,就是教会在各个特殊文化中生根,让福音的光芒透过各种特殊文化的棱镜发出激动人心的光辉,从而大大丰富普世教会的宝库,使上帝座前的崇拜呈现一片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景象,这就增加了神人共享的喜悦……按这一含义的要求来衡量,今天世界基督教距离教会的公性或普世性还远得很。以中国教会来说,我们在政治上、人事上、组织上、经济上向三自是已经迈出了重要的几步,这是极宝贵的,是基础性的,但还不能说已经冶好、养好、传好。特别在正确理解和吸收中国当代文化和历史遗产,使基督教在信仰许可范围内与之达到最高度的结合,摒弃种种不必要的西方传统方面,我们做得还很差。
--摘自《三自再认识》,1982年9月16日在全国三自和全国基协举行的委员会(扩大)会议上的发言
我们欣赏内村鉴三先生的话:“耶稣和日本(Jesus and Japan):我的信仰不是只有一个中心的圆圈,它是有两个中心的椭圆。我的心和脑围绕着这两个名字转着。我发现这一个J加强另一个J。”同样地,我们也愿意说,我们的信仰也像两有两个中心的椭圆,是两个C,基督和中国(Christ and China)。
--摘自《三自为何必要》,1984年9月在日本京都同志社大学的演讲
沈以藩:中国的神学思想要吸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这是重要的。但是更迫切的应是,中国神学思想如何回应现代中国所处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变革……中国基督徒在神学上的再思考,是建立在新中国信徒的灵性经验之上。随着灵性经验的深化,促进了神学思想的活跃。中国大多数基督徒对圣经是十分尊重的,在神学上的一些“新的亮光”,往往是在新时代中研读圣经的心得体会。
--摘自《中国教会在神学思考中》,1988年6月在香港基督教协进会宣教及神学委员会演讲会上的演讲
中国的神学思考不能一般地、不加分析地与儒学相结合,作为本色化、民族化的标忐。我们充分地看到儒学思想中的消极成分,不能走上复古倒退的道路,同时我们也充分探讨上帝通过儒学所赋予中国人民的、至今仍闪耀着的智慧,以矫正我们在神学思考中脱离民族现实的偏向。
——摘自《儒家思想与今日中国的神学思考》,1988年8日至18日出席香港中文大学举行的儒学与基督教国际研讨会时宣读的论文
作为世界基督教大家庭的一员,我们坚决维护我们与世界各国教会之间的友好联系。但中国教会只有保持自己的特色,不是作为他国教会的附属物存在时,她才能为世界基督教做出自己的贡献。基督教会的独特性和普遍性不是相互排斥,而是互补的。当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向现代化迈进时,这一点会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摘自《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教会的任务》,1991年11月8日在德国巴德扎罗举行的德国教会中国委员会扩大会议上的发言
我们要在中国传扬基督教,建立基督教,首先要爱自己的同胞、自己的国家……这种爱不是怜悯的爱,而是“认同”的爱。我们要爱自己的同胞、国家,必须与我们的同胞、国家“认同”,与我们的同胞、国家同命运共呼吸……我们都处在具体的时代中……今天我们常谈到神学思想不能脱离现实,要处境化。所谓处境化就是首先要认识我们的时代,然后在我们的时代阐发上帝的信息。因此认识“时代的征兆”十分必要。
--摘自《怎样做一个爱国的教职人员》,1993年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基督教读书班上的讲课提纲
罗冠宗:不植根于人民的基督教是不能得到众民喜爱的。三自爱国运动使中国基督教实现了自治、自养、自传,独立自主,带领信徒走爱国爱教的道路,这既符合圣经的教训,也反映了广大主内弟兄姊妹既爱主爱教会,又爱国爱人民的愿望与要求。
--摘自1986年8月23日《中国基督教第四届全国会议闭幕词》
“接三自原则办好教会”的含义可以概括为:在圣灵的引导下,经过全体同工和信徒同心协力,1、把教会治好、养好、传好的要求落实到各项事工中去;要提高传道人的灵性修养,发扬圣经真理,牧养信徒,栽培义工,为福音做美好的见证,把教会办得信徒满意,众人喜爱。2、坚持教会联合,加强在爱国爱教基础上的团结,在信仰、礼仪上互相尊重,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反对分裂、不应恢复宗派。3、带领信徒爱国守法……4、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按照互不隶属、互不干预、互相尊重的原则,发展同海外友好同道的交往。
--摘自《三自为了教会--谈谈我对三自的认识》,1990年8月在全国基督教两会委员会全体会议上的发言
季剑虹:教会具有普世性和地方性的两重性,这两重性不能偏废,但又不能混淆。教会的普世性是指教会是基督的身体,基督是教会的头,这个教会中宇宙里只有个……教会的地方性,就是说教会的本质是宇宙的、普世的,只有一个,也只能有一个,那是基督的身体,是灵宫。但教会在地上的表现,在世界里的彰显,在人群中的见证是具体的,可以有千千万万个。这个千千万万个的具体教会的建立和建设是地方的,是受行政地域限制的……教会的地方性,决定了组织形式、权力机制和管理机制是地方的,是独立自主的。直接从神那里领受神的启示、神的赐予,是直接跟随圣灵的带领,以主耶稣基督为中心,侍奉神,建立与建设中国教会。
--摘自季剑虹著《荣耀的教会》,河北省基督教两会,2007年
曹圣洁:我们通过成立教务机构是要寻求建立一个带有中国特征的基督教。它以圣经为准则,而小是以欧美基督教为准则。从属灵意义上说,它是基督的身体。从它在地上的部分来说,它是从中国土地上生长出来,与中国文化相结合,扎根于中国人民的教会。
——摘自《坚持三自爱国的方向,把教舍办得更好》,1990年10月在基督教第三次全国会议上的发言
对于基督教丰富的历史遗产,外国基督教的某些成就,我们从不排斥,而且要主动地从历史的、普世的教会中汲取营养来充实自己……从历史的、普世的教会中汲取营养,并不意味着要全盘沿用过去的、外国的任何作品。我们的立足点是教会的中国化,即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基督教……圣诗中国化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根据我国基督徒现时代的需要来选用历史的、外国的圣诗。在挑选的过程中,某一首诗是否适合我国信徒的需要,是否对我国的教会生活有益,自须有所考虑。外国宗教作品的有些内容,从作者本人的经历及其所处时代来说,也许不应苛责,但它不一定适合我国信徒今日的需要,与我国基督徒的感情不完全吻合,就不一定要在我们的赞美诗本内去加以推广……二是鼓励中国信徒创作。中国基督徒只有自己拿起笔来,才便于直接表达。在这方面,前辈中国基督徒留下了美好的榜样。
--摘自《在<赞美诗(新编)>的蝙辑过程中探索自传的方向》,原载《金陵协和神学志》,1984年9月复刊号
陈泽民:中国教会所做的是把“盆花”移植到中国的土壤里,并且培植一个红紫争艳的百花园。它的土壤就是中国文化,阳光和雨露则是上帝的祝福和圣灵的引导;中国现代社会则是它的空气……基督教在中国的前景取决于它是否能在当前这个多元的、世俗的、变化的文化处境里,以实际行动来显明它那活泼的改变一切的能力。处境化要求教会自身在福音的传讲上、神学的构建上、外在的形式上(礼仪和机构)做出必需的协调和变化。换句话说,如果基督教还想起到基督的传递者的作用,它自身就必须进行改变。
--摘自《基督与文化在中国——一场中美的对话》,1992年10月在美国哥伦比亚神学院举行的“基督与文化”研讨会上的演讲
汪维藩:对历史留给我们的属灵遗产,我们不抱虚无主义态度;但是,同样有一个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花一番心血与精力,提炼我们自己三十多年来的属灵经历。中国教会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中国敬虞爱主的弟兄姊妹所走的道路,必然和过去任何时代都很不相同;其属灵经历的丰富多姿,也必然为过去任何时代所不可及。
……我们可以借鉴于两千年来历代圣徒留下的群羊的脚踪,可以从我们这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的精神财富中,以及三十多年来培育起来的新的精神风貌中吸取滋养,从而造就出既有属灵生命实际,又能热爱人生,并且在最最平凡的工作中体验与主同在,以最大的热情在现实生活中流露主爱的、一代敬虔爱主的新型的基督人。我们深信,在基督自己的百花园内,必将开放出带有东方特色的,淡雅素静、洁白芬香的朵朵幽兰。
--摘自《漫谈自传》,1982年9月23日在全国三自和全国基协举行的委员会(扩大)会议上的发言
《天风》2014年8期4--6页本刊特稿,2015年1月25日礼拜天10:44扫描,2015年2月10日14:34审核校对。更多《天风》2014年第8期文章, 欢迎点击基督教传媒http://www.jdjcm.com/wenzhai/881.html阅读。或者打开1426999875阅读(图文比网站里的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