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我在文革期间听到过的一个真实故事:
解放前夕,有一对中年夫妻从美国回到中国故里。夫妻俩在美国生活的时候生下一个女儿。回国前,他们把女儿寄养在一个好友那里。他们说好,不久就会再回美国的。没想到的是,他们与女儿这一分别就是几十年。其间,书信往来根本不可能。那些家里有海外关系的人都特别谨慎,他们若不留心就有可能被戴上“里通外国”的帽子,入狱坐牢的。
回国几年后,丈夫去世了。妻子在艰难中度日。使这位中年女人能撑下去的力量就是她对女儿的希望。她希望在她的有生之年,能见到她女儿,如果能去美国,那……,她不敢奢望。
一九七二年,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的新篇章,中美之间民间往来也自由了许多。
有一天,这位孤苦伶仃的中年女人收到一封女儿写给“双亲”的亲笔信(女儿还不知道父亲已经去世)女儿的亲笔信是托人捎来的。信是用中英双语写的。信里还附有女儿的近照,女儿美丽,动人。女儿在信中告诉父母亲说,她已于三年前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现在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女儿说,她很期待见到至今尚未谋面的父母亲。
这位母亲珍藏着这封来自“自由世界”的信,她小心翼翼,生怕女儿的信被人发现,招惹麻烦。当时,她在中国的处境还很艰难。可是每当她想到在美国的女儿,想到她自己总有一天会去美国与女儿一起生活这件事时,心里总是充满了希望,也不太在乎眼下艰难的生活了。在最信得过的朋友面前,她是这样描述她的希望的,她说:“女儿的信就像是一份存在箱子里的福音书”
这是我当时听到的故事。或许,这位母亲期盼的“福音”已然成为现实,她与女儿在一起,“享受”曾经梦寐以求的生活。
我听说这件事时,还没有信主,对故事里的主人,“母亲”即将苦尽甘来,很赞许。
后来,我信主了。信主后,我也偶然想起当年曾经听到过的故事。不用说,当年“赞许”过的“福音”,变得苍白无力!
作为基督徒,我们接受的是“基督的福音”,我们的盼望在天上,不在世界。世界没有天堂,没有福音,只有一轮又一轮的“劳苦愁烦”,如圣经所言:“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诗90:10)
故事里的母亲,尽管苦去甘来,但,“短暂的喘息”过后,接下来的“故事”一定逃不出“不过尔尔”,甚至“乐极生悲”的结局。因为,这是在世界!
世人的盼望与基督徒的盼望不可同日而语,基督徒的盼望在天上。在那里,“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启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