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牧师的故事(一):在青春的困惑中听到呼召

   2018-10-04 徐静1490
核心提示:那个主日,一个年轻稚嫩的西北男孩,挤在教堂门外排成长队的人群中,既新鲜又好奇,他肯定没有想到,这里将是上帝为他预备的日后工作的禾场。

张斌出生在地处西北边塞的甘肃省酒泉市三墩乡。一个偶然的机会,父亲被一位来村里干活的木匠带领,开始了信仰之路。

那一年,张斌刚上小学四年级,他很好奇父亲每周日都要出一趟远门,骑车到六公里以外的临水乡“过礼拜”,在他的央求下,父亲开始带着他一起去。

在临水基督教会,小小年纪的张斌被敬拜活动神圣的仪式感震撼了,同时,也特别迷恋教会里那种亲如一家的氛围。

后来,父亲买了一本圣经,由于不识字,只得让张斌帮着他念,张斌也只是个小学生,经常会遇到不认识的字,他就一遍一遍地查字典。就这样,父子俩因着对信仰的虔诚和渴慕,一起读圣经,一起查字典,几年下来,父亲识文断字了,明白了许多圣经的道理,涉世未深的张斌对圣经的话语也有了最初的认识。

父亲信主后,不仅身体状况一天天好起来,家里的经济情况也开始好转。张斌在家里感受到很多年都没有的祥和平安。所以,当有同学问他,“听说你爸信耶稣,你信不信?”,他毫不犹豫地大声回答:“我信!”

学生时期的张斌
图:学生时期的张斌

初始的信仰是火热的,也是稚嫩的,所以,一旦遇到现实的考验,必定要经历迷茫和困惑。

上高中后,张斌的信仰挣扎得很厉害,他对上帝是否存在以及人生是否有意义都产生了巨大的疑问。

有一天,他和几个同学讨论未来的人生,一个同学指着玻璃窗上的苍蝇说,“你们看,我们就像这些苍蝇,前途是光明的,出路是没有的”;另一个同学说,“人生的目标就是死亡,每个人努力一辈子,最终都难逃一死”。这些灰暗的想法影响了张斌,他的迷茫和痛苦无法排遣,整日靠和同学打牌来消磨时光。

2003年的高考前,已经挣扎了两三年的张斌有个强烈的念头,那就是再也不能这样浑浑噩噩地生活了,他想回到当初的信仰中,他想回到上帝的怀抱中。于是,他在复活节接受了洗礼。

受洗后没多久,教会的一个执事对他说,“你应该去考神学,将来服侍教会。这个工作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是特别蒙福的。”非常奇妙,在听到这番话的那一刻,张斌心里的迷茫一下子就没了,纠缠在脑海里的困惑也顿时烟消云散。

由于错过了2003年的神学院报考日期,张斌只好一边和父亲下地干农活,一边复习准备第二年报考。

张斌在燕京神学院
图:张斌在燕京神学院

那一年的秋天,甘肃省两会在兰州市举办了一次为期两个月的圣经培训班,张斌被教会派去参加学习。

这两个月的密集培训,对张斌的信仰根基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在这里认识了很多省里的牧师以及神学院毕业的老师,他一边如饥似渴地向他们请教,一边在心里预备自己,他通过不住地祷告来寻求上帝的旨意,他想知道,选择读神学,是为自己找一条出路,还是确切地听到了神的呼召?

在寻求和思索中,迎来了2004年的神学院入学考试。张斌从家乡酒泉坐火车到兰州参加考试,在那里被弟兄姊妹接待照顾得特别周到,考完后,他的心里没有忐忑,格外平静。他告诉父亲,“虽然不知道结果,但不知为什么,我很满足,也很喜乐。我觉得今年把握很大。如果万一没被录取,我明年还会再考。”

参加完神学院的考试,张斌才确认,自己读神学的决定是在回应上帝的呼召,而不是找一条生活的出路。

2004年9月,怀着喜悦和兴奋,张斌和几位师兄师姐一起坐火车来到了北京,成为燕京神学院的一名神学生。几天后,到北京后的第一个主日,他和几个同学一起到当时位于海淀图书城的海淀堂参加主日敬拜。

那个主日,一个年轻稚嫩的西北男孩,挤在教堂门外排成长队的人群中,既新鲜又好奇,他肯定没有想到,这里将是上帝为他预备的日后工作的禾场。

晨祷
图:晨祷

 
举报收藏 0支持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