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American Presbyterians (North),PN)江安分会(Kiangnan Mission)派遣传教士到南宿州建立传教站(南宿州和南京、怀远、寿县传教站皆属江南教区),并在南宿州中心(今大河南街45号,这条东西长街曾被称为“富贵街”,多为清末民初达官、地主、豪绅的聚居之所)购地建立南宿州福音堂。该堂是一座典型的东西文化结合的百年教堂。布克(John.L.Buck,也译卜凯)、赛珍珠(Pearl.S.Buck)夫妇在宿城期间常到该堂做礼拜。
布克、赛珍珠夫妇于1917年5月13日结婚,婚后定居宿州,直至1921年秋离开宿州。此外,教会在宿州建立了教会学校——含光学校、启秀女校,建立农业科学试验部(农事部),开办教会医院——民爱医院(今市立医院)。布克是农事部最早的负责人之一,兼任含光学校农业课教师。他的妻子赛珍珠在启秀女校教英文课。
1911年淮河流域发生水灾,金陵大学算学教习、传教士裴义理(Joseph Bailie)前往赈灾,生发创办金陵大学农林科之念。1914年秋农林科开始招收本科生,这是中国四年制农业本科教育的开端。随着金陵大学农科的创办及农业传教士对教会乡村化的提倡,美国一些热心农业传教的教会开始增派农业传教士来华。1917年受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派遣,毕业于美国康乃尔大学农学系的农业经济专家布克作为农业传教士来南宿州传教站全力发展农业工作,他在宿州建立农事部,进行有关农业的调查与农业新品种的育种工作。他后来成了金大农林科的教授。南宿州传教站所属的江安(Kiangan)长老会认为农业工作在教会工作中应占有重要地位,理由有三: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比较容易引进初、高级小学甚至中学,可对乡村人口产生巨大影响;花费较少。因此,随着教会对农业的兴趣日渐浓厚,教会迫切希望得到农林科的指导。金大农林科也欲加强农业工作的推广,以培养更多的从事农业的中国基督徒教师和助手。金大农林科的推广活动起初一直由各系科自行开展,农林科初期人员甚少,很希望与地方教会合作,以扩大研究、推广工作范围。到1922年,各地教会与农林科合作的愿望甚至强过农林科。后于1924年正式成立了农业推广部。农林科特别喜欢与具备下列条件的教会合作:传教士对农业有持久的兴趣;愿意合作并能实施承诺的计划;有经过培训的人员承担责任;所在地理位置具有示范中心的价值;有土地、设备和其他推广条件,如教堂、学校教员和布道员等等。到1927年,固定的合作单位至少有14家。其中主要教会机构当中就有南宿州教会。合作项目主要是作物改良与推广、畜牧改良、病虫害防治、化肥实验与推广、水果栽培保鲜、新式农具推广等。
南宿州教会是最早与金大农林科合作的教会。1918年11月,农林科的邵德馨应布克邀请于宿州办了第一个农业班,时间为两个月,每天1小时,有12名农民学员参加。当时的农业教育很缺乏实用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1923年金大棉花育种专家郭仁风J.B.Griffing着手用英文编写教材和配套的教师用书。1925年教材第1、2卷和教师用书第1卷先后由邵德馨翻译出版。这些教材被后来的乡村教育工作者广泛采用,被中外人士誉为最切实可用的教材。这个班开启了地方教会与农林科合作的历史,也是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始。这个班的学员大多是教会会众。他们学完课程以后,主动要求与农林科合作实验引进的新品种。1920年,他们实验种植从美国、日本和中国各地引进的小麦品种达上百种,美棉8种,还有美国玉米、各种外国蔬菜、葡萄等等。有一位王姓学员不顾邻人嘲笑,大胆地在自己的田里实验18种化肥。至1924年已发展到包括牛种改良、牛瘟控制和小麦灌溉、水井改良等多项合作项目。1924年选取单穗一系为南宿州249号,于1928年进行高级试验,1933年开始推广,该品种茎坚韧,成熟时呈白色,穗上有白芒,谷粒赤色,略透明有光泽,硬角质蛋白质12.73%,千粒重36.11克,特点成熟早、生长整齐,仅比“江东门”迟几天,抗黑穗病与线虫病,不易倒伏,适于长江流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
在金大与宿州教会的合作中,教会充当了金大的教育研究与推广基地,许多科研成果就是在这种合作中产生的,如小麦:金大南宿州61号、南宿州1419号;大麦:金大南宿州1963号,南宿州718号裸麦;水稻:金大南宿州373号;高梁:南宿州2624号等等。
后来布克到南京金大农业经济系,任系主任,教授农业技术和农场管理的课程,因出版《中国农家经济》而被视为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此书是著者对中国7省17县2866户农家田场作了调查,于1930年出版了该书英文版(后来扩展至田野调查中国22个省16686个农场38258个农户,写成《中国土地利用》)。全书分导言、田场布置与土地利用、田场周年之经营状况、大小最适宜的田场企业、耕地所有权与农佃问题、作物、家畜和保存地力、田场之劳力、农家家庭与人口、食物消费、生活程度、结论,共12章。卷末附录有田场大小与其他30种因素之关系、各因素之相关系数、各种作物实地栽植之面积、调查表格。
布克的妻子赛珍珠,英文名Pearl,“珍珠”之意,是父亲赛兆祥牧师取自《圣经·箴言》“她的价值远胜过珍珠”一句而得。人称她为“布师母”,在启秀女校任教。启秀女校是1914年由美国传教士贾德牧师夫妇(1911年来宿)创办,校长是贾德牧师的夫人。初创时只有三四班小学,1920年增设初中班。赛珍珠对教学认真负责,对学生爱护可亲,课余时间有时会和学生一起游戏,教学生手工,圣诞节会和学生一起去福音堂过节,领大家唱圣诞歌,给大家讲圣诞故事。1920年后贾德夫妇因病返美,在赛珍珠的协助下,启秀女校邀请赛珍珠好友甘女士担任校长。一段时间后甘女士离宿回镇江,赛珍珠便负责该校的领导工作。1926年起,冯秀媛担任校长,她是赛珍珠的学生。
布克因工作需要经常下乡调查农业农村农民的情况,赛珍珠经常陪同,他们夫妇逐渐成了农夫农妇们的朋友,可以从农活到生活,世事身世家事无话不谈。这当中给赛珍珠创作《大地》提供了丰富的原型和素材。布克中文没有赛珍珠好,有时在交谈中赛珍珠帮丈夫翻译。卜凯赛珍珠夫妇与宿州农民的密切接触与深厚情感,在赛珍珠写的《自传》中常有提及。后来她到南京金陵大学和东南大学任教英语和英国文学,还在寓所常有接待她在宿州结识的农民朋友。
1931年,美国约翰·戴公司出版赛珍珠创作的长篇小说《大地》,1932年获得美国普利策奖。1938年12月10日,凭借《大地》作为第一本出自西方人笔下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的杰作,加上中国人民抗日在世界范围的影响的契机,在斯德哥尔摩瑞典科学院大厅,她从瑞典国王的手中领取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从此蜚声世界文坛。《大地》英文版先后发行70多版,被翻译成100多种语言文字,成为美国在世界上影响最大两本书之一(另一本是米西尔的《飘》)。
1973年3月6日,享年81岁的赛珍珠逝世于佛蒙特州丹比城,被葬在离她的宾州住宅几百米处的一棵白蜡树下,身着她平生最喜爱的中国丝绸旗袍。她自己设计的墓碑上没用一个英文字母,只是铭刻了她亲笔用篆字写的中文名字——赛珍珠,以表达她对中国的眷恋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