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安徽教会的故事(11)人文厚重的宿州教会

   2023-09-12 黄幸平910
核心提示:宿州教会自20世纪初创办以降,百年多的流金岁月里,有着丰富多彩的人文故事,让我们一道,怀想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宿州教会自20世纪初创办以降,百年多的流金岁月里,有着丰富多彩的人文故事,让我们一道,怀想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贾德:宿州福音堂创办人,汉学家

贾德,全名托马斯·弗朗西斯·贾德(ThomasFrancis Carter)。美国传教士,宿州福音堂创办人,汉学家。

1882年10月26日,贾德生于美国新泽西州布顿(Boonton)镇。 父亲托马斯·卡特(Rev. Thomas Carter)是一位牧师,母亲Hattie DoddCarter。

贾德,1904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后于1910年毕业于纽约协和神学院。是年,他与Ole Olsen牧师之女Dagny Oslen结婚。1912年,夫妻二人受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差派来到中国,在宿州从事教育和教会工作长达十二年,在宿州创办了启秀学校以及福音堂。当时同在宿州,同属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的农业专家布克、美国着名作家赛珍珠都是他们的同事、好友。

1923年,贾德受哥伦比亚大学之邀,返回美国担任该校中国语言系主任,教授。1925年6月,他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名作《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in China and its spread westward》也由该校出版。195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inChina and its spread westward》的中译本《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向西传播》,此书具有对中国印刷术领域研究的开创性贡献,公认为经典之作。他也因此被称为汉学家。

1925年8月6日,饱受癌症折磨的贾德牧师在纽约曼哈顿家中逝世,年仅43岁,后葬于自己的老家新泽西州布顿镇格林伍德公墓。

卜凯:中美农学交流的先驱

卜凯,全名约翰洛辛卜凯,1890年生于美国纽约达柴斯一个基督徒农民家庭。1914年毕业于美国康乃尔大学农学系。1916年卜凯作为农业传教士来南宿州传教站全力发展农业工作,他在宿州建立农事部,进行有关农业的调查与农业新品种的育种工作。后来成了金陵大学农林科的教授。卜凯是农事部最早的负责人之一。

南宿州教会是最早与金大农林科合作的教会。1918年11月,农林科的邵德馨应卜凯邀请于宿州办了第一个农业班,时间为两个月,每天1小时,有12名农民学员参加。这个班开启了地方教会与农林科合作的历史,也是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始。这个班的学员大多是教会会众。他们学完课程以后,主动要求与农林科合作实验引进的新品种。1920年,他们实验种植从美国、日本和中国各地引进的小麦品种达上百种,美棉8种,还有美国玉米、各种外国蔬菜、葡萄等等。有一位王姓学员不顾邻人嘲笑,大胆地在自己的田里实验18种化肥。至1924年已发展到包括牛种改良、牛瘟控制和小麦灌溉、水井改良等多项合作项目。1924年选取单穗一系为南宿州249号,于1928年进行高级试验,1933年开始推广,该品种茎坚韧,成熟时呈白色,穗上有白芒,谷粒赤色,略透明有光泽,硬角质蛋白质12.73%,千粒重36.11克,特点成熟早、生长整齐,仅比“江东门”迟几天,抗黑穗病与线虫病,不易倒伏,适于长江流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

1921年卜凯离开宿州前往南京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任系主任,教授农业技术和农场管理的课程。他人虽离宿,仍然心系宿州贫苦农民,一直与宿州农事部保持联系,一心筹划在宿州开办一所农业职业学校,1924年卜凯又到宿州,决定校址,为该校定名为“宿州林墅职业学校”。卜凯为当时宿州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与宿州农业改良与推广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卜凯是中国人民真诚的友人,是中美农学交流的先驱。

赛珍珠:诺奖得主、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

赛珍珠在她的《自传》里曾这样描述她在宿州的生活:“在南宿州(今安徽宿州,因靠近苏北重镇徐州,又称南徐州)居住的时间越长,我就越了解那些住在城外村庄里的穷苦农民,而不是那些富人。穷人们承受着生活的重压,钱挣得最少,活干得最多。他们活得最真实,最接近土地,最接近生和死,最接近欢笑和泪水。走访农家成了我自己寻找生活真实的途径。在农民当中,我找到了人类最纯真的感情。”

赛珍珠,英文名Pearl,“珍珠”之意,是父亲赛兆祥牧师取自《圣经·箴言》“她的价值远胜过珍珠”一句而得。赛珍珠于1917年5月13日与卜凯结婚,是年暑后随卜凯来到宿州,直至1921年秋离开宿州。人称她为“卜师母”,在宿州教会学校启秀女校(今宿州第九小学)任教。赛珍珠对教学认真负责,对学生爱护可亲,课余时间有时会和学生一起游戏,教学生手工,圣诞节会和学生一起去福音堂过节,领大家唱圣诞歌,给大家讲圣诞故事。

卜凯因工作需要经常下乡调查农业农村农民的情况,赛珍珠经常陪同,他们夫妇逐渐成了农夫农妇们的朋友,可以从农活到生活,世事身世家事无话不谈。这当中给赛珍珠创作《大地》提供了丰富的塬型和素材。卜凯中文没有赛珍珠好,有时在交谈中赛珍珠帮丈夫翻译。卜凯赛珍珠夫妇与宿州农民的密切接触与深厚情感,在赛珍珠写的《自传》中常有提及。后来她到南京金陵大学和东南大学任教英语和英国文学,还在寓所常有接待她在宿州结识的农民朋友。

1931年,美国约翰·戴公司出版赛珍珠创作的长篇小说《大地》,1932年获得美国普利策奖。 1938年12月10日,凭借《大地》作为第一本出自西方人笔下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的杰作,加上中国人民抗日在世界范围的影响的契机,在斯德哥尔摩瑞典科学院大厅,她从瑞典国王的手中领取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从此蜚声世界文坛。

1973年3月6日,享年81岁的赛珍珠逝世于佛蒙特州丹比城,墓碑上没用一个英文字母,只是铭刻了她亲笔用篆字写的中文名字——赛珍珠,以表达她对中国的眷恋与热爱。

生熙安:一身正气、不屈外辱的爱国牧师

生熙安,名永泰,字熙安,山东平度人。年轻时入读潍县东关乐道院的广文学堂(齐鲁大学前身)。毕业后应河南路德会之邀,到河南信阳义光中学任教,后被委任五个教会中学的总督学、十二个学校视察督学,常去驻马店、南阳一带视察;同时兼任湖北襄樊地区视察督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治学经验。1921年,生熙安携妻子儿女到宿县(今宿州)教会担任传道。1923年,按立为牧师。

国民革命军北伐之时,有国民革命军某部到宿州后,要驻扎在教会大礼拜堂。一军官和生熙安交涉很久,遭坚决拒绝。最后该军官竟持枪威逼生牧师,但他毫无惧色,义正词严的说:“你开枪把我打死,我也不能允许你们进驻大礼拜堂”。该军官为生牧师的正气与勇气所慑服,最后愤愤而去。后来,教会讨了一张蒋介石的告示,上书:“教堂重地,不得驻兵”,署名“蒋中正”。此后就没有驻兵的麻烦事了。

1928年11月,生熙安出任宿州民爱医院(Good-will Hospital)院长,任职叁年,直到1931年。当时医院大门上写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民吾同胞”,下联是“爱人如己”,昭示“民爱”之精神。该院是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在1913年创建(也有一说是1916年),是教会的附属医院,也是当时宿城内唯一的医院,直到今日该医院仍是宿州最好的医院。生熙安担任院长期间,对医院员工关爱有加,自己在教会领取牧职薪金,在医院不拿一分薪金,却尽力给员工充足的生活待遇。他对患者一视同仁,不分贵贱,按序就诊,对极其贫穷的病人减免药费甚至免费给予治疗。

在日军侵占宿州期间,生熙安冒着生命危险,以牧师、医院院长的身份救治、藏护、保释抗日将士,经他帮助转移至自由区者近百人。此外,对于那些无法转移的难民,生熙安联系各方力量,组织教会同工,设立国际难民所,使得成千上万人得以避难,如今该城一些老者每每念及都对教会心存感激。

1940年代初期,安徽北部发生黑热病瘟疫。生牧师带领医务人员深入疾病蔓延地区,抢救病患,引导民众抗病防病,终使瘟疫灭绝。教会因此满有见证,许多病患者及其家人都归信了基督。

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前后,在宿县的美国宣教士遵照美国差会的决定撤离回国。在生牧师的要求和主持下,美国宣教士把所有差会的产业(包括教会礼拜堂、小学、中学、医院、农事部、福音里、福音村、叁里湾墓地以及其它附属产业)都正式移交给中国教会。

1943年1月至10月,生熙安再度担任民爱医院院长。在此期间驻宿日军派日籍牧师和田任民爱医院副院长,企图强行接管该所教会医院,生牧师以其过人的周旋能力与机智勇敢,团结教会人士和医院职工,奇迹般地保持了教会医院的权力,始终未将该院管理权力交给日军。日军未能得逞,但也因此被日军仇视。是年10月16日清晨,生熙安骑自行车去看望信徒、施洗和主领圣餐聚会,在宿州北关七里巷子路上被日伪特务杀害。生熙安牧师是为教会、为国家、为基督而牺牲的。

冯秀媛:宿城女杰、爱国教育家

冯秀媛,名毓淑,字秀媛,祖居安徽宿州。自幼聪慧,落落大方,九岁入邑人张叁太太创办的女学读书,后转入教会所办的启秀女校。冯女士思维敏捷,娴于辞令,口才超群,曾被称为启秀女校的“叁杰”之一。

1921年,冯女士从启秀女中毕业,进入南京中华女子神学院深造。毕业后执教于母校启秀女中,1926年后任该校校长。

冯女士处事果断,为人真诚,睿智勤勉,勤俭朴素,在宿州有很好的口碑,有“宿城女杰”之美誉。她也是教会牧师的得力助手,为教会办事忠心耿耿、谦卑顺服,安徽各地教会,乃至上海、南京等地教会咸慕其名。抗日战争前夕,她与山东省寿光县籍李丘山长老之子李晨钟牧师结婚。李晨钟牧师,早年毕业于湖南省长沙圣经学校,宿州有影响的教会负责人和社会活动家,后旅居南京任南京中学英文教师。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宿县县长拟接管塬启秀女中校产,以改为官办女中。冯女士闻讯奔赴南京,以教会名义通过美国驻华使馆向国民党中央政府交涉,后请安徽省教育厅下文明令宿县政府将校产交给教会。因此,她被宿州人士誉为安徽的“吴贻芳”(吴曾任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校长,为我国第一个大学女校长)。

冯秀媛女士在启秀女校担校长一职有近二十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积极推行新民主主义教育,对地方教育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5年底至1951年9月冯女士还担任过教会民爱医院院长,有相当的医院管理经验,她强调民爱与爱民的服务观念,以基督教的良好教育规范医护人员的言行,是宿州医疗卫生行业中最早提出“以德从医”的教育家,为医院文化的发展做出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她是清末抗击侵略者的爱国英雄冯子才的侄孙女,发扬先辈的爱国精神,为配合政府接收医院及合并建国初期的专署中心卫生院做出重大的贡献。1955年,在泗县中学任副校长。1958年申请煺休后旅居南京。1977年病逝,终年75岁。

杨济岭:着名眼科专家

杨济岭,生于1897年,山东省长山县周村西乡于张庄人。

民国12年(1923年)毕业于山东齐鲁大学,获博士学位。先后任齐鲁大学附属医院、郑州华美医院、南京鼓楼医院眼科大夫。

1943年任安徽省寿县春华医院院长。抗日战争期间,迁居宿城,在宿州教会医院民爱医院当医生。1947年,曾去美国观摩进修一年。1949年建国后,任宿县民爱医院医务处主任。1951年政府接收医院后任宿县地区医院副院长。

1956年他被定为卫生技术五级,是宿州医院历史上毕业最早的医务工作者和级别最高的专家。杨医师擅长眼科,对医术精益求精。一生使众多的眼疾患者重见光明。

杨医师是中华医学会永久会员,宿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宿县科协副主席。

杨医师是虔诚的基督徒,每主日礼拜都到宿州福音堂参加敬拜,且按自己收入十分之一奉献给教会。

杨医师晚年虽身患冠心病、糖尿病多种疾病,仍坚持工作,抢救病人,深为宿城人民所称道。1970年病故。

胡秀英:从宿州走向世界的科学家

胡秀英1908年2月16日(元宵节)出生于安徽宿州曹村袁洼村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四岁丧父,母亲贤惠能干,思想开通,没有给胡缠足。祖母是基督徒。胡秀英六岁在乡村教会小学读书,读完四年后,去到离家五十里路的徐州教会正心女子中学读书。因成绩优异,表现出色,取得助学金,1926年到南京入读金陵女子大学(1930年改名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修化学及物理学,后转读生物学,并跟随金陵大学施德蔚教授(Dr. Albert Steward)学习植物分类学。1933年正式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37年获岭南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题为《中国之补品》。1946年胡秀英拿到哈佛大学女子学院奖学金,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致力中国冬青的研究,她是中国首位获全额奖学金到哈佛攻读博士学位的女学生,也是当时在美国唯一研究中国冬青的研究员。胡才智过人,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前后共叁年时间就拿到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位哈佛华人女博士,同时获哈佛大学优秀学生奖,从此成为冬青专家。1968年,胡秀英正式赴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任高级讲师,1975年,胡秀英在香港中文大学荣休。她一手创建的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植物标本室,存放着全香港最完整的植物标本。

胡秀英是个虔诚的基督徒,每逢礼拜天,必定出现在教堂,做礼拜。2008年香港为胡庆祝百岁生日。有人问她健康长寿秘诀,她说第一是上帝的恩典,二是运动(她自誉为运动家,坚持爬山、打球),叁是喜乐的心。

胡秀英,潜心研学,为人低调,对科学工作热诚,也对教会工作热诚,她曾是波士顿一间华人教会的长老。对教会充满持久的热心与默默的爱心。她曾为母校金陵女子大学校庆撰写文章,当中她自比“一粒芥菜种”,期望能以“厚生”,长成丰盛的生命,如芥菜种长成大树,其枝叶泽被很多飞鸟。她的侄孙、夏威夷大学教授胡晋生弟兄说,“姑奶奶最爱说一句话:全是主的恩典。”

2012年5月22日,胡秀英因肺炎引发肾衰竭于香港去世,享年104岁。

薛尼轩:砀山第一位华人牧师

薛尼轩,安徽砀山县薛口人。早年毕业于江苏省立徐州师范。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先后任砀山教育局长、养正中学校长。抗战期间在江苏东海县归主,后经推荐入山东滕县华北神学院深造。

1941年外国传教士离开中国后,砀山教会在薛牧师的带领下自立自传自治。他是砀山教会的第一位华人牧师。日伪时期砀山教会十分艰难,但仍有发展。1947年,以徐州王恒心牧师为首成立了中华基督教江淮大会,薛牧师应邀参加大会,砀山划为徐西分会。同年8月,薛牧师创办信行中学。1957年反右斗争中,薛牧师被错划为右派,遭到迫害,并与1961年12月含冤离世。

李文鼎:新中国首批女牧师

李文鼎于1916年出生于安徽砀山县朱李谢村一个开明地主的家庭,在家裡七人孩子中排行老二。在那重男轻女的时代,父亲李绍忠却另有心志,把她送入当时砀山县唯一的文庙女校读书,成为全县12名女学生中的一员。该校校长就是着名爱国人士、抗日女烈士赵毓正。1930年,李文鼎从文庙女校毕业后,即赴徐州教会正心中学应试并被录取。在校期间,她每周参加教会礼拜,且有机会聆听着名佈道家的演讲与证道,尤其是宋尚节博士的讲道使她的灵魂深受震撼。1932年,李文鼎受洗归主,成为家乡朱李谢村第一个基督徒。当其家人得知她成爲基督徒后,觉得不可思议,甚至其兄姊都对她冷嘲热讽。但李文鼎不为所动,一面恳切为家人祈祷,一面向他们福音。最终她的父母信从了基督,因而成为当地最早的基督徒家庭。

1933年,李文鼎被正心中学美籍校长荣我华女士保送到南京金陵女大附中就读高中,一切开支由正心中学负担,并每月另支付八块银元作爲生活补贴。这让家境不太殷实的李文鼎很是感恩,亦非常珍惜这学习机会。在校期间,她各项成绩优秀,成为该校的"模範生"。校园的崇拜生活,更使她被基督之爱所激励,也坚定了她一生奉献爲主传道的心志。

高中毕业后,李文鼎先返回正心女中附小任教,不久又赴山东滕县华北神学院深造。后因日军进逼而流落至西安,幸得沈子高主教救助,容留在培德小学教书。一年后被送至成都华西协和神学院读书,期间听过许多着名的神学家、佈道家如赵紫宸博士、沈子高主教,以及施玉方博士的讲课和讲道,这对她在灵性与学识的增长大有裨益。毕业后返西安传道。

1944年,李文鼎与重庆卫理公会的罗定兴牧师结爲伉俪,之后在重庆戴家巷福音堂传道。1946年,罗定兴受委派赴美国旧金山卫理公会神学院留学深造,不料在途中病故。施玉方博士、重庆灵修学院院长贾玉铭牧师等人都以基督之爱安慰她,她自己亦从圣经的话"因我所遭遇的是出于你,我就默然不无语",深得安慰与激励。这句话也成为她一生最爱,并激励她一生的经文。不久之后,痛失爱偶的李文鼎携子返回故乡砀山继续爲主传道。

1949年,李文鼎在南京金陵神学院进修一年获硕士学位,然后被派到江甯县江守镇福音堂传道。1956年,卫理公会、圣公会华中联谊会在南京召开,李文鼎与王淑德、李振英、陈悦音等四人被按立爲牧师,成爲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女牧师之一。之后即调往江苏镇江大西路福音堂,在此事奉主十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李文鼎遭受迫害,"务工改造"。1970年被遣返故乡砀山务农,独子罗明被逼致疯。1977年,她再次执起教鞭,在孟饭棚中学教授英语九年之久。

1987年,李文鼎主持砀山东关福音堂復建工作(该福音堂始建于1911年,首任牧师爲德国人谷约翰,其后是谷约翰之子谷保罗),自此出任砀山县叁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任,管理全县教会,直至2007年煺休。二十年间,砀山县教会飞速发展,从12个教会、千名会友发展到130多个教会、四五万余会友。

2009年7月2日,李文鼎牧师安息归天,在世寄居93年。她一生生活清贫,歷经坎坷,忠心事主,服务江苏、安徽等地教会长达70年之久。

此外,还有一些人士在宿州教会留下足迹,比如宿州福音堂的设计者,着名设计师亨利墨菲,他是酷爱中国建筑的美国人,很多中国教会大学如金陵女子大学、燕京大学的主要建筑设计都是出自他手。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王天培路过宿州,为宿州福音堂写下“圣道昌明”四个大字。蒋介石也曾路过宿州,当时就安排在福音堂的男客厅歇息。国民党中将、宿州城防司令张绩武曾将福音堂钟楼作为指挥部,后于1948年11月16日被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叁纵队,司令员陈锡联)就地抓获,蒋介石苦心经营的中塬战略部署也告失败,宿州从此解放。

 
举报收藏 0支持 0评论 0
 
更多>同类本堂
推荐图文
推荐本堂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